中国人对“趁热吃”这种饮食方式可谓是情有独钟。
总觉得热热的食物才好吃,好像食物一旦凉了,不仅不好吃了,似乎营养成分都降低了。其实在老一辈的人里,趁热吃这种观念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个年代,卫生条件很差,只能通过充分的加热来保证食物的安全性,所以很多人也会很自然的认为凉食对身体不好,何况有一些食物的确是在热的时候口感更好。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让食物的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保障,如果还是一味地强调趁热吃,那对身体的健康来讲,就是一场灾难。
一、趁热吃导致发胖
很多食物因为在热的时候口感更好,所以更容易激发人的食欲,导致一不小心就会吃的更多。
而吃烫食还会激发人的快感。这是因为过高的温度首先会对舌头造成灼伤,让身体产生轻微的痛感。
大脑接收到痛感信号以后,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进行阵痛,内啡肽的阵痛效果十分强大,比吗啡还要强大十倍。
而且内啡肽不仅有止痛的功效,还会给身体带来愉悦的快感,所以就会让人们产生趁热吃更好吃的认知,并且越吃越不容易停下来,身体也就跟着发胖了。
另据调查表明,饮食习惯几乎相同的中日两国,中国人的肥胖率几乎是日本人的两倍。
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两国人民对米饭的食用习惯不同。
中国人喜欢趁热吃,但是日本人却喜欢吃冷米饭,寿司就是典型代表。
研究表明,米饭经过高温煮熟后再次冷却时,大米内部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淀粉:抗性淀粉。
这种淀粉是很难被人体吸收消化的,会直接进入大肠然后被排出体外。
这样一来,同样的米饭重量,只因凉热不同,被人体摄入的热量也是云泥之别。
而且抗性淀粉还能降低体内血糖水平,减少食欲,帮助维持身材。
同理还有土豆、红薯等淀粉类食物,在煮熟并放置冷却后,抗性淀粉含量都会有所增加。
二、趁热吃会损伤粘膜、诱发食道癌
人体内的粘膜是十分娇嫩的,对温度的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一般在35℃到40℃之间最适宜,40℃到65℃勉强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食物超过了65℃,就会对口腔、食道及胃粘膜造成损伤。
当然偶尔的损伤并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毕竟人体有自我修复能力。
但是如果长期食用温度过高的食物,导致粘膜受损程度超出自愈能力,那就会诱发很多疾病,比如慢性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食道溃疡、胃糜烂、甚至食道癌等。
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这是因为食物从被吃进嘴里,经过喉咙进入食道,到最后进入胃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9秒的时间。
如果吃的食物过烫,就意味着从口腔到胃部会一直被烫9秒,这期间很多粘膜细胞都会受到伤害。
经常趁热吃,粘膜细胞就会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也许上一次受伤的细胞还未来得及修复,就要面临再一次的伤害。
久而久之,受伤害的细胞不断增多,就会诱发癌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了“2A类致癌物”,由此可见食用热食的严重性。
而且中国人因食道癌而致死的数量已经占到全球死亡率的2%,比不爱吃热食的国家高出近3倍,这也和趁热吃的习惯有关。
而像爱吃三明治、汉堡的美国,一年因食道癌致死的人数也才不到两万。
因此,趁热吃,虽然满足了味蕾,却伤害了粘膜。
每一次的趁热吃,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摧残,经年累月,当身体失去修复能力后,病变细胞越来越多,健康也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面对太烫的食物,不妨先晾上一会儿,让食物降到65℃以下再食用,这样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