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重大装备一个机会就是给中国制造一个未来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以后,无论*策环境还是舆论氛围,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一点装备制造企业感受尤其明显。
作为专业媒体,有与生俱来的产业晴雨表特质,而在此时推出《国产装备何以不用》系列策划,对重大技术装备国内市场采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报道,所为何来?而当举国上下对自主创新皆有高度共识,装备工业的振兴备受关注之时,再对国人不用国货诸事抓住不放,又是否太过偏执?
所以有必要就这个系列报道的来龙去脉,对读者做个交待。
重大技术装备国内市场采购问题由来已久。一者关乎利益问题。重大技术装备使用和采购方只能是具有国家背景的大项目大公司,所以如果这些特殊的用户强调自己的利益,那么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市场,因为它不是提篮小卖,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所以,重大技术装备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有一个谁来主宰、主持、主张的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者涉及发展问题。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多数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已经下放地方,有过数轮的改制,经受了市场竞争的洗礼。而与高竞争度的制造商不甚对应的是,低市场化的采购方。比如,输变电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仅变压器制造商就有上千家,分作跨国巨头、国内三大、中小企业等几个阵营。而国内采购方无非两家:国家电和南方电。按说国内输变电市场这些年来高速发展,应该带动一批国内企业超速成长,笔者曾见过十分优秀的国内输变电排头兵企业,但多年来市场营业额不过10亿元左右。而规模显然要小一些的工程机械市场,却成长出了像徐工集团这样的年销售额直逼200亿元的排头兵企业。所以,透过市场采购问题,我们可以触摸到更深刻和广泛的行业发展问题。
三者其实是一个认识问题。由于时代背景和角色立场不同,近20年来不断地有过一些观点的交锋和争论。比如在全球化环境下,是否还要强调国产化的问题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国家明确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之后,对于国产装备的支持有了新的共识:给中国的新技术新设备以机会。
给中国装备以机会,也是我们推出这个系列报道的基本命题。
这个命题是建立在一个现实与理性的逻辑上:目前,中国装备研制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仅从局部用户的眼前利益考量,多半会选择跨国公司的先进设备,而国内企业只能一再地等待和失去,失去市场机会,失去经验积累,失去能力培育,进而失去生存的可能。那么,整个国家就要面对一个问题:是否还要自己的装备工业?
在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和*策语境下,答案是肯定的。而如果要自己的装备工业,就要继续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企业能否完成使命?二是需要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很多文字和篇幅,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要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创造一个合理、公平、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它们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会。
给予重大装备一个机会,就是给中国制造一个未来。很简单,中国制造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从低端升级到高端,必须依赖自主创新积聚的能力往前走。
当然对于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来说,机会不能等靠要,应是自己抓住的,自己创造的。改革开放近30年,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抓住了各种机遇,经受了市场风雨的洗礼,胼手胝足,发愤图强。我们应该对支持自己的企业有充分的信心。
操作《国产装备何以不用》这一系列报道,经历了漫长的3个月,采写的难度似比去年部做《合资变局》还大。今天终于能与读者见面,首先要感谢国家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机械工业及用户行业的领导和同志们,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事们特别是一线的。
这组系列报道重点关注大型输变电设备、大型石化乙烯装置、机床数控系统、冶金冷热连轧设备、盾构机、大型水泵、自动控制设备等重大关键设备的国内采购问题,每个案例包含第一调查、本报观点和产业透视三个层面内容,谨奉告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