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分为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骨质疏松症二级预防和治疗:指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一)基础措施
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调整生活方式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2)充足日照: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规律运动: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
(4)戒烟。
(5)限酒。
(6)避免过量饮用咖啡。
(7)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8)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
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
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mg,故尚需补充元素钙约~60mg/d。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时应避免使用钙剂。
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维生素D不足还会影响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在我国维生素D不足状况普遍存在,7个省份的调查报告显示:55岁以上女性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18μg/L,对于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建议酌情检测血清25OHD水平,以了解患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有研究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应达到或高于75nmol/L(30μg/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险。临床应用维生素D制剂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浓度。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D纠正维生素D缺乏,不建议1年单次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综上所述,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目前市面上的迪巧和钙尔奇D就是钙剂和维生素D的复合物,能满足这些要求,但它们是指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不能代替抗骨质疏松药物,就好像它们只是饭菜中的大米,做饭还需要很多食材。
(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本篇文章推荐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1)主要包括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2)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
(3)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通常首选使用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迪诺塞麦等)。
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如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首选口服药物治疗。
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
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
中药具有改善临床症候等作用,但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证据尚不足。
1.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双膦酸盐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
目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口服)、唑来膦酸(输液)、利塞膦酸钠(口服)、伊班膦酸钠(输液)、依替膦酸二钠(口服)和氯膦酸二钠(口服)等。
双膦酸盐类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和所有药物一样也有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1)胃肠道不良反应:口服双膦酸盐后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故除严格按说明书提示的方法服用外,有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者、功能性食管活动障碍者慎用。若存在肠吸收不良,可能影响双膦酸盐的吸收。
(2)一过性“流感样”症状:首次口服或静脉输注含氮双膦酸盐可出现一过性发热、骨痛和肌痛等类流感样不良反应,多在用药3天内明显缓解,症状明显者可用感冒药对症治疗。
(3)肾脏*性:进入血液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约6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或酌情减少药物剂量。特别是静脉输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每次给药前应检测肾功能,肌酐清除率<35mL/min患者禁用。
(4)下颌骨坏死(ONJ):双膦酸盐相关的ONJ罕见。绝大多数(超过90%)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大剂量注射双膦酸盐以后,以及存在严重口腔疾病的患者,如严重牙周病或多次牙科手术等。
ONJ主要见于使用静脉注射双膦酸盐的肿瘤患者,发生率不等,约1%~15%。而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ONJ发病率仅为0.%-0.01%,略高于正常人群(<0.%)。
对患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降低ONJ发生风险的措施:在开始抗骨吸收治疗前完成必要的口腔卫生。
对存在ONJ高风险患者(伴有糖尿病、牙周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缺陷、吸烟等)需要复杂侵入性口腔手术时,建议暂停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后,再实施口腔手术,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情况,可恢复使用双膦酸盐。
(5)非典型股骨骨折(AFF):即在低暴力下发生在股骨小转子以下到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AFF可能与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关。对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患者(3年以上),一旦出现大腿或者腹股沟部位疼痛,应进行双股骨X线摄片检查,明确是否存在AFF。
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中(通常3年以上),AFF风险轻微增加,停用双膦酸盐以后,风险随之下降。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止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吸收药物。
2.降钙素类:
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降钙素类药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鳗鱼降钙素类似物和鲑降钙素。
降钙素总体安全性良好,少数患者使用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所以需要做过敏试验。降钙素类制剂应用疗程要视病情及患者的其他条件而定。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
3.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目前国内上市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有1α羟维生素D3(α-骨化醇)和1,25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两种。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更适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以及1α羟化酶缺乏或减少的患者,具有提高骨密度,减少跌倒,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用上述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总体是安全的。
长期使用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同时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并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钙和尿钙水平。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三)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