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用药技巧
TUhjnbcbe - 2021/5/15 17:13:00

点击蓝字医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中一般分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食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临床症状,其他不典型症状有上腹痛、胸痛、胃胀、上腹部烧灼感、嗳气、恶心、口苦、反胃等消化不良症状,或同时伴有咽喉不适、吞咽困难、睡眠障碍,食管外症状表现有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喉炎等,有时在进食后、平躺时或者俯身前倾时症状更加明显。典型症状、电子胃镜和食管反流监测可帮助临床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归属中医“吐酸”、“嘈杂”、“痞满”、“梅核气”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胃,与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帝内经》记载“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胃气有余,噫而吞酸”。中医病因不外乎外邪犯胃、食饮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发为本病。

如何应用中医“治未病”发挥在胃食管反流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作用?医院脾胃科樊春华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表示,要分以下三步来做:

第一步

未病重养生,防病于先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指在疾病发生前,做好早期积极有效预防,《*帝内经》有“上工治未病”之言。

(1)调整生活方式

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预防胃食管反流病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锻炼,按时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大便通畅,控制健康体重。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咖啡、可乐、巧克力等食物。

(2)注重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饮食宜规律清淡,进食速度宜缓,尽量减少食用滋腻食品、腌制食品。日常中可应用中药煲汤以调理脾胃,如脾胃虚弱者,宜多食山药、*参、白术等,可健脾补气和胃;脾胃湿热者,宜多食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等,可清热解*祛湿;肝胃不和者,宜多食陈皮、佛手、玫瑰花、合欢花等,可疏肝理气和胃。

(3)重视心理调摄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畅,怒气伤肝,肝木克土,引起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停胃,酸水上犯可诱发本病。日常应当学会自我调节方法,放松心情,保持精神愉悦,善于从患病困境中摆脱自我。

第二步

既病要早治,防其传变

中医认为胃主降,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只有保持胃气的通降,才能使饮食正常消化和吸收。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和治疗,阻断疾病进展,达到已病早治的目的。中医治疗以畅达气机为主要原则辨证施治。临床中分辨证分型论治和中医外治法治疗。

1、辨证分型论治

(1)肝胃不和证

症状:嗳气,反酸,胸胁胀满,腹胀,恶心欲吐,胃纳差,情绪不畅则加重,胸闷喜太息。舌质淡红,舌苔白或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用:柴胡、白芍、陈皮、枳实、香附、川芎、海螵蛸、浙贝母等。

(2)肝胃郁热证

症状:胸骨后灼痛,反酸,嘈杂,心烦易怒,两胁胀满,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主方: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用:*连、吴茱萸、柴胡、*芩、法半夏、白芍、枳实、浙贝母、煅瓦楞子等。

(3)中虚气逆证

症状:反酸,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和胃降逆,健脾益气。

主方: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用:*参、茯苓、炒白术、法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炙甘草等。

(4)气郁痰阻证

症状:咽喉不适如有痰梗,情志不畅则加重,胸骨后不适,胃脘胀满,烧心反酸,嗳气,声音嘶哑,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舌苔腻或白厚,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湿,和胃降逆。

主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炒枳实、厚朴、苏梗、合欢皮、郁金等。

(5)气滞血瘀证

症状:嗳气,反酸,胸骨后刺痛或疼痛部位固定,吞咽困难,胸胁胀满,情绪不畅则加重。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细或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用:柴胡、赤芍、枳壳、桔梗、牛膝、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煅瓦楞子、甘草等。

(6)寒热错杂证

症状:胸骨后或胃脘部烧灼不适,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手足不温。舌质红,苔白,脉虚弱。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气。

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常用药用:*连、*芩、法半夏、干姜、*参、陈皮、茯苓、白术、煅瓦楞子。

2、中医外治法

针刺疗法、推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耳穴按压等中医外治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均有一定临床效果。其中针刺是运用最广泛的外治法之一,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膻中、合谷、太冲、三阴交等,根据虚实辨证进行配穴与行补泻手法,病性属虚者,同时可配合艾灸、雷火灸等。

第三步

愈后需调养,防其复发

胃食管反流病是脾胃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了中医及西医早期积极治疗外,还需要重视愈后调护防止其复发。中医学认为胃病应“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可见日常调护在脾胃病方面的重要性。

(1)日常情志调养

《*帝内经》云:“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身上多数伴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胃不和,所以日常情志调护十分重要,需要积极疏导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身体康复。

(2)饮食习惯调养

在日常饮食调护中,进食需规律,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每餐宜七八分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新鲜时令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甜品、煎炸、高油脂、肥甘厚味难消化食品。

(3)运动锻炼调养

中医认为正气强弱与个体体质相关,增强体质需顺应自然、锻炼身体,《*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适当运动锻炼,可以结合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导引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愈后复发。

(4)生活起居调养

日常除要按时复诊及用药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另外应当睡前2小时不进食,进食后不可立即平卧或剧烈运动,休息时垫高枕头或摇高床头(抬高约20cm),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面推荐2款药膳汤方,可助调理胃食管反流病。

墨鱼骨山药炖猪肚汤

原料:墨鱼骨(海螵蛸)30克、山药20克、陈皮10克,红枣5个、猪肚1个。

制法:先将猪肚用清水冲洗干净,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然后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再把墨鱼骨、山药、陈皮洗净,一起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红枣(去核)5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即可。

功效:制酸和胃,健脾理气。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反酸,胃脘痞满或烧心感,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肝阳上亢者忌服。

鸡骨草土茯苓炖乌鸡汤

原料:鸡骨草30克、土茯苓20克、乌鸡1只。

制法:鸡骨草30克加适量清水煎约30分钟,去渣留汁。乌鸡1只切开,去脏杂、尾部,清洗内脏,把土茯苓洗净后置于鸡腹内,加入药汁,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盐、姜丝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利水渗湿

适合人群:对于脾胃湿热的人常表现上腹部胀满,胃脘灼热感,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厚或腻,脉滑数。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阴虚火旺者忌服。

樊春华

广州医院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12余年。擅长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疾病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胆囊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熟练掌握胃肠镜的检查和镜下精准治疗,如胃肠息肉电凝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放置术、EMR及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现已在省级及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广州市卫生局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担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消化专家委员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员。

开诊时间:

周四上午、周日上午(珠玑路总院)

周二下午(同德围分院)

文/脾胃科樊春华

编辑/宣传发展组梁译尹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用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