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常不吃早餐真的容易诱发胆结石
谭劲赟为患者做手术。
谭劲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饮食作息不规律,一些人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殊不知,这样的生活习惯既不利于健康,也很容易引发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
●在我国,胆囊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并且更容易“青睐”肥胖人群和不吃早餐的人。由于运动量少、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极易导致胆囊炎的发生。相比之下,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出3-4倍,这也是因为很多女性活动量小,常有静坐习惯,使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滞,细菌更易繁殖。
●如何“护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记者采访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谭劲赟,他建议,不管多忙早餐是必须要吃的。此外,进入绝经期先后的女性朋友更要注重胆囊健康。
个人简介
谭劲赟: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疗系,曾在北京医院肝胆外科专业进修学习,现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肝胆胰分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胃肠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老年医学学会普外微创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兰州医学会第二届普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兰州医学会第二届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甘肃省优秀医师”“兰州市优秀中青年医生”荣誉称号。
1不吃早餐是引发胆结石的“元凶”
问:胆结石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答:胆囊结石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0%,胆囊结石一旦发生,不但可引起胆囊炎,而且还有癌变风险。
我们的肝脏每天会生产ml-ml的胆汁,这些胆汁通过胆管被送到胆囊中储存并浓缩。在人们开始进食3分钟-5分钟后,胆囊便会自动收缩,将胆汁排入胃下面的十二指肠中。胆汁可以将脂肪分解为更加细微的颗粒,便于吸收,同时它还可以帮助人们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胆囊是呈梨形的袋状器官,里面装满了金*色的胆汁。胆囊长7cm-10cm,直径3cm-5cm。和肝脏一样,胆囊也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储存、浓缩、排泄(收缩)、分泌胆汁的功能,所以也被称为“胆汁的仓库”。而这个仓库中出现的结石就是大名鼎鼎的胆结石。
问:为什么说不吃早餐是引发胆囊炎的真正“元凶”?
答:晚间睡眠时由于没有食物刺激,胆囊不会排出胆汁,过夜的胆汁中大量的水分被胆囊吸收,已经达到“超浓缩”状态。到了早晨如果没有按时吃早餐,无法排出的胆汁只能进一步浓缩,就像海水经过暴晒、浓缩可以析出盐粒一样,胆汁中的胆固醇和无机盐也会慢慢析出形成一些小的结晶。这些小结晶如果留在胆囊内,长年累月,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增大,最后形成大的胆囊结石。
2儿童也会患胆结石
问:当胆囊出现不适时,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具体有哪些症状?
答: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数小时后发生,疼痛常向右肩及背部放射。严重时疼痛加剧,老年病人可诱发心绞痛。有些人会出现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大多数病人仅在进食后,特别是进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伴有打嗝等,常被误诊为胃病。
当患者经常出现发热及皮肤、眼睛发*等症状时,说明疾病已经严重,发生了肝功能损坏,应停止吃油腻食物,到医院就医。若同时出现腹痛,则应停止进一切食物,立即就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胆石症病人都会出现以上症状,许多病人可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胆石症。若长期存在右上腹的不适感,医院进行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
问:儿童会不会患胆结石?
答:近些年,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儿童胆结石患者,让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其实,儿童进食荤食、精制食品过多,不爱喝水,加上学习紧张,活动时间又相对比较少,使得血液中胆固醇浓度也相应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升高,容易促发胆结石的形成,尤其是体重超标和肥胖的儿童,罹患胆结石的危险会明显增加。
此外,胆囊结石的形成与饮食密切相关,一家人在一个锅里吃饭,饮食习惯相同,胆结石也会同步出现。还有科学家认为,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胆结石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携带这种遗传基因的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胆石症。
3胆囊疾病“重女轻男”
问:除了早餐,还有哪些因素可以诱发胆囊疾病?
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必备品,许多人仍然认为多吃肉能补充营养,能让身体长得更棒。都市里的人们经常在外就餐,为了追求口味与色香,厨师们往往在做菜时加了大量的油,各种宴会中肉类食品越来越多,蔬菜则逐渐减少。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会使人体胆汁中的化学成分比例发生失调,致使胆汁中某种成分增多或减少,为胆石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以及肥胖的人群,患胆囊结石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原因是正常状态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处于平衡状态。当人体摄入大量高胆固醇饮食时,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也随之增加,内部的平衡被打破,这种富含胆固醇的胆汁容易产生结晶,然后逐步沉积,产生结石。大量摄入含糖饮料、过甜饮食或常食用精致的大米、面粉等,会增加肝脏胆固醇合成,或改变脂蛋白代谢致胆汁成分改变,也会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危险。
本病在成年女性中常见,特别是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男女比例为1∶3,这与雌激素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有关。
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分泌运输胆汁的功能下降,使胆汁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老年人发生胆石症往往症状严重,病情危急,极易并发心脏疾病。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静默杀手”
问: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主要是由什么引起?
答: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慢不一,有的可以几十年没症状,有的则在很短时间迅速进展为失代偿肝硬化甚至需要肝移植。研究表明只有17.4%的PBC患者确诊10年后没有症状,高达30%的患者进行性进展为严重PBC,早早出现肝纤维化和肝衰竭。然而因为早期无任何症状,不利于及早诊治,常常悄无声息地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影响患者生存。因此,认为它是威胁生命的“静默杀手”。
该病好发于50-60岁中年女性。早期临床表现为疲乏、皮肤瘙痒,化验肝功异常,主要以肝功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为主。发展至肝硬化时,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同时也常伴有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高脂血症等。
问: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答:由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大多数缓慢发病,早期疲乏、皮肤瘙痒症状无特异性,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就诊时往往疾病已进展到中晚期。当出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容易反复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时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当出现脾大,脾功能亢进时,可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感染及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死亡率增加。肝细胞癌的风险也增加了,一项系统的回顾和分析表明,出现肝硬化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增加了18倍。
5饮食:多吃谷类蔬菜少吃肉
问:日常中如何预防胆囊炎、胆结石?
答:胆囊炎、胆石症虽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手术只能把有病的胆囊和现存的结石取掉,但并不能改变胆汁中的化学成分,若仍大鱼大肉地吃油腻食物,胆石症很快就会再找上门来的。日常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按时三餐。每天三餐一餐都不能少,按时吃饭,不论吃多吃少,吃好吃坏,都可以稀释消化液,防止胆汁因浓度过高而沉积出胆石,不仅对肝胆有好处,对整个消化道都有好处。
2.多吃谷类蔬菜少吃肉。当饮食中的肉类增多起来,肝胆的工作负担也会增加,久而久之,累坏了的肝胆就会生病。应以谷类为主,蔬菜其次,肉类辅之。
3.生命在于运动。不论有多忙,每日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运动。如果没有时间专门去参加运动,那就走路吧,快步走是一项简单、容易、安全的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为安静时的8倍,能很好地清除身体里的*素,有研究显示,坚持8周的步行锻炼,可以令俗称“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7.7%。
文/图记者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