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要忌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84335.html我逐渐适应了在日本三点一线的生活:上午进行共同研究,撰写标书之类;下午和国内视频电话等处理国内事务;晚上可以静心阅读专业书籍。我发现,在京都大学,我不是,而是(每天0点睡觉,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7天)。尽管忙碌,但这三段的学习时间,规律而有效。今天做的读书笔记来自日本消化病学会的临床指南,拜托当地的同事Mo,帮我从亚马逊买了两本书,正好今天送到我的办公室。下面这两本书中,右边的是我们办公室图书室的,左边的第二版,是我刚买的,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对比阅读前后这两个版本的书,而且还可以在我的书上做标记了。对比阅读这两本不同版本的书,主要给大家分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循证医学指南的制作。作为日本的同行,他们是怎么来做指南的呢?相较于原始版本,最新的指南,其指南制作的方法学又有哪些变化呢?第二,作为消化科医生,对于当前反流性食管炎诊疗的临床问题,我们是该如何回答呢?尤其是,对于一些熟知的临床问题的答案,我们当前的把握有多大呢?
01
第一部分,对于指南制作的方法学。
这是第一版的推荐等级和文献的证据水平。
刚来日本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个和我们国内做循证指南类似。但是,GRADE证据等级和推荐的ABCD,在日本的第一版指南中,分成了ABC1C2D,分别是:强烈推荐,推荐,可以使用,可以不使用,推荐不使用,而在这里又进一步把C分成了C1和C2,我仔细阅读了C的部分,差别就在增加了“3)”。意思是:虽然有中级别的证据,但是临床有用性不太高,或一部分有用,但是比例不太高。这点把C分成两个小的级别,我觉得是日本当地方法学家的一个创新。不过,我觉得这个不是很好判断。可以用和可以不用,因为一念之间的依据,差别非常小。我很担心在临床推荐上不容易操作落实,但阅读后面的内容,确实有文献等级和推荐强度中,出现了C1,只能说,这是日本研究者细腻、细致的体现。也许是更符合推荐的情况。其他的方面和国际通行的GRADE分级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来看一下,更新后的指南制作说明。
从更新后的指南来看,比上一版详细了很多,基本就是我们制作指南的过程的介绍。而且,推荐等级也和GRADE保持了一致。同时更详细的介绍了,ROB评价的内容。可以参考临床研究《如此简单的循证2》一书中的《循证评价的六大门派》那篇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评价一个证据的方方面面。(链接:好书推荐:如此简单的循证2)
指南中这页右上角的7个方面,正好是Revman软件评价的6-7个方面。这里面没有写临床问题的确定这一步,是否经过专家访谈或者调研,我觉得,或许我们在国内做的指南和共识更胜一筹?在临床问题,尤其是PICO化的方面,我们还有专门的步骤。例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制作的共识制作十步法、十二步法等,也是非常详尽,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其他方面的变化就是第2版从“文献”变成了“研究”。别看只是词语的替换,但意义明显不同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的工作是评价这个“研究study”,而不再是“文献article”了。因此,这个字眼的更替也非常重要。
从方法学来看,日本的指南制作和中国的指南共识制作,基本保持了一致,方法学上几乎没有差别。并且,两国的制作者们都在越来越规范,不过细致的程度,确实是日本这边做的更胜一筹。因为,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参考文献,每一篇都做了细致的分类,详细的标注在了后面。
日本这两版的标注方式不同了,可以看到,同一篇研究,标注的不同分类方法,其实我更喜欢第一版,颜色不同,更清晰。不过第二版的分类有差别了。
对于证据到推荐的表达也有所不同了。同样是PPI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对糜烂非糜烂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这两版已经表述不同,第一版还说了日本国内和国外的区别;第二版,直接综合了国际的研究,进行了合并。这个A,在第一版中是推荐的等级,相当于强推荐,而在第二版表述的是证据的级别,表示High,推荐的强度在第二版中为1,强推荐,%。这个是如何算出来的,在前言中并没有交代,在我们国内计算这个值,应该是多个专家名义组法来讨论,进行投票得出的。
总之,从方法学上,我觉得是更简约简单,符合临床医生的思维了,符合准确和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02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消化指南,对于临床实践指导的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目录和诊疗的流程图。这个我们直接看第二版的了,我觉得第二版更简洁,直接一个流程图,而第一版好几个,有点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细致的内容,比如,流程图上标注的,CQ2-1等,都可以在后面的目录找到相应的临床问题。非常明确的以问题为导向,而且都是我们临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