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体结构学角度,我们的身体主要由血液、组织细胞、内脏器官、骨骼等几部分组成。它们各司其职,为机体运转如添砖加瓦。
提起内脏器官,心肝脾肺肾几乎被所有人熟知,但却有少数小型器官,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在新陈代谢系统中有举足轻重地位,胆囊就是其中之一。
胆囊位置堪称“巧夺天工”,它在右肋骨与右上腹夹缝之间,是保证肝脏健康重要防线。
胆囊性状为梨窝形囊性结构,既能压缩胆汁,也能起到“储藏库”作用。三餐进食后,胆囊便开始兢兢业业工作,负责向其他脏器输送胆汁,辅助食物消化。
当然,胆囊炎并非“永动机”,不会始终无痛无灾,一旦出现明显疾病,患者势必面临手术切除境地。
问题在于,胆囊毕竟是消化系统一部分,如果切除,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该问题也让不少患者陷入两难境地。
胆囊具体功能
1、胆汁储存区域
胆汁无时无刻不在分泌,但机体存在非进食阶段,因此就要为胆汁寻求“藏身之地”,胆囊由此而来。
2、对胆汁进行浓缩
民间俗语常说,“浓缩就是精华”,胆汁压缩也蕴含该道理。胆囊储存空间有限,必须将胆汁中原有水分与电解质吸收殆尽,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效果,继而保留有效成分。
通常情况下,胆囊反复浓缩胆汁,后者性质有显著变化,比如有原有金黄色变为深绿或棕黄色,同时转为弱酸性。
3、分泌黏液
胆囊内壁上层粘膜,每日可分泌20毫升左右组织液,用以保护胆管远离浓缩胆汁溶解与侵蚀。
4、排空
虽然胆汁呈现弱酸性,但也有部分细菌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能够在该环境中顽强生存。胆囊为保证内环境稳定性,将自发选择排空。
胆囊排空手段主要在食物消化期间,也就是说,机体表现出进食行为3~5分钟后,胆囊就会收到消化信号,开始将内容液——胆汁排向十二指肠,协助其消化吸收蛋白质。
胆汁排出同时,细菌等有害微生物也“顺流而下”,最终实现排空效果。
胆囊重要性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成语也不胜枚举,部分甚至可应用在医学原理中,“肝胆相照”最为典型。
也就是说,胆囊与肝脏比邻而居,相互影响。它不仅是肝脏器官“守护者”,也负责储存与运输胆汁,为胃肠道、肝脏等打辅助,减轻新陈代谢负担。
临床医学案例中,胆囊疾病主要包括胆结石、胆囊炎。通常情况下,医生并不建议患者直接选择切除手术,必须视情况而定。
只有当胆囊严重病变,影响工作与生活,甚至对于其他组织器官造成炎症影响,加剧癌症风险,就需要“为民除害”,切除胆囊。
胆囊切除后,身体会有哪些后遗症?
胆囊既然在人类自然演化过程中,没有被完全抛弃,说明其并非可有可无存在。由此可见,胆囊切除手术必然存在某些后遗症。
1、胆汁反流,诱发胆管炎或肠胃炎
胆囊切除后,虽然胆管能够承接胆汁储存功能,但其空间有限,在肝脏不断分泌胆汁环境下,显得有心无力。
因此,部分患者在切除胆囊后,由于胆汁分泌过多,可能会向胃肠道、食管等“迁移”,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肠胃炎,轻则影响胃酸内环境,出现打嗝、胀气等症状;重则腐蚀肠胃黏膜或食道黏膜,引起并发症。
2、消化功能受抑制
在医学方面,个体差异不容小觑,部分患者切除胆囊,或因为自身免疫力较高而迅速作出反应,适应无胆囊环境;部分患者抵抗力差,深受其害。
诸多不良反应中,消化不良尤为典型。主要原因在于,胆总管继承胆囊功能,负责胆汁承接与输送,但因为功能不足,胆汁输送能力跟不上,引起腹胀腹泻等食物消化不完全副作用。
3、慢性腹泻
前文曾经提出,切除手术后,人体缺乏胆汁储存器官,致使剩余组织液持续排入胃肠道,刺激其异常蠕动,产生腹泻反应。
4、肝脏负担加重
肝脏与胆囊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胆囊负责承接肝脏所分泌胆汁,肝脏需要胆囊为其构建防护屏障。一旦手术切除胆囊,肝脏也会被“殃及池鱼”,代谢负担加重。
简而言之,胆囊切除手术的确存在部分后遗症。该手术也并非全员适用,如果因不可抗力因素被迫切除,就要采取系列措施,迫使机体迅速适应无胆囊环境。
谨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清淡饮食等手段,能够为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保驾护航。你对胆囊切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爱乐养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