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苗
浙江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排名不分先后):
一、包海标:浙江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
作为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的一员,包海标于年至医院工作2年。作为一名消化专科医生,医院内科病房查房、内科门诊、消化专科病人会诊、危急重病人抢救外,积极创造条件,医院开展纤维和电子胃镜及电子结肠镜检查。尽管出发前他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来到非洲后他才体会到援非工作的不容易。内镜主机和胃镜都有故障,内镜洗消机无法使用,而马方没有相关工程师,他就自己想方设法维修,解除故障,寻找简易工具,自己清洗、消毒,得以顺利开展内镜检查。在援马里期间,他完成胃镜、结肠镜检查近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88岁,同时开展诊断多种良性消化道疾病,并检出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和结直肠癌31例,为患者及时诊治创造条件。
一位2岁患儿误吞西非法郎硬币,胸片显示硬币卡在食道入口处,痛苦不堪,他经胃镜将硬币顺利取出,让患者免除手术之苦。马里人常用矿泉水瓶存放一些腐蚀性液体,造成多名患儿误服导致食管灼烧狭窄而不能进食,这类狭窄治疗非常困难。他能和比利时专家合作,开展食管良性狭窄扩张治疗,为患儿解除病痛,受到了马里同行的好评。
他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普通民众、高层领导以及中资机构的华人华侨,精心尽力、真诚奉献,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要患者有需要,无论假期、还是深夜,时刻准备,从未推辞。援外期间考核优秀,并获马里共和国雄狮勋章,所在医疗队于年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二、冯金娥:浙江大学医院护理教育部主任、主任护师,第1、10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队员
年4月,31岁风华正茂的冯金娥离开了家人,踏上了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成为第1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的一员,这是中国援非医疗史上最小、最年轻的队伍。
一封家书要走2个月才能抵达,没有互联网,要给亲人打电话,拎起话筒还没讲几句钱币就完了,二年时光在焦虑、盼望、等待中慢慢度过,期间经历过车祸后绝地逢生,被接触过艾滋病病人的针头刺伤后的忐忑不安,承担高访团保健任务的压力,对干燥高原气候以及饮食的不适等。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凭借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娴熟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中医学基础、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团队通力协作,与当时当地一股反中医势力做坚决的斗争,凭着医疗队良好的医德医术,很快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不仅医院的中医针灸诊所成为人们诊治疑难病症的向往地,也成为了纳米比亚总统、总统夫人、党总书记、部长、警察总监长、市长夫人等政界要员寻求医疗帮助的坚强后盾,顺利拉开了医疗援助纳米比亚的良好序幕。
在完成第一次援非任务后,她一直不忘初心,期望有一天能再次代表祖国去祖国需要的地方,于是在年5月,她以第10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队员的身份,再次踏上这片非洲热土。
年,完成第二次援非任务回国后,她出版了《非洲缘西亚情——一名护士的援外手记》一书,并将售书获得的3万元悉数捐医院设立的儿童烧伤救济基金,该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理解援非的意义和价值。
三、刘敏:医院中医大科主任中医师,第14批援中非医疗队队长
距离刘敏参加医疗队,已过去6年了,但援非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作为队长,他带领着医疗队,把中非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治疗。年5月21日,有位21岁的大学生患者,得了急性化脓性肠炎,体温高达40.8度,随时有穿孔的可能,危及生命。他的父亲急切盼着中国医疗队的救治,但父子俩身无分文。医疗队马上启动绿色通道,外科、麻醉科、手术室护士等医务人员迅速组织急救,手术中突然停电,就拿着应急灯继续手术,及时采用燃气发电等措施。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把年轻的患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拉回来了。患者的父亲十分感动,事后还专门写了感谢信过来。
年9月10日,刘敏早上醒来,感到头很晕,一量体温37.8度。9点接到翻译汇报,中非总理因患偏头痛希望得到中医治疗,刘敏强忍不适,立即出发前往总理官邸。中非总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几代援非医生的努力下,非常信任针灸。刘敏为总理做了针灸和推拿治疗,总理的病痛很快缓解了,但他自己却满头大汗,回到驻地时体温已高达38.6度。所幸经过队友的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这样的事情在刘敏援外期间还有很多。能够为中非百姓解除病痛,他和队友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四、刘凤强: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
医院是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果之一,是中国政府承诺援建的30医院中最早投入运行的。刘凤强作为首批入驻该院的医疗队队员,也是援马里医疗队历史上首位神经外科专家。他利用国产显微镜,与马里同行共同完成了该国历史上首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当地的主流媒体作了大篇幅报道。马里同行还称赞中国援助的显微镜视野清晰、功能齐全。随后刘凤强又因地制宜,与马里同行开创性开展了一系列手术,创造了马里医学史上的多个首例:显微镜或内镜下的脑动脉瘤夹闭、经蝶垂体瘤切除、脊髓肿瘤切除。由于缺乏钛板,更创造性的利用国产骨水泥进行巨大颅底缺损、颅骨广泛切除后的修复等复杂手术。
在筹建神经外科的过程中,刘凤强根据专科发展的需要,全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参与了向国内厂家采购神经外科显微镜、开颅动力系统等,并配齐了神经外科显微剪刀、剥离子、吸引器、滴水双极等专科手术器械;在马里期间,还利用当地中资公司的设备自制了部分手术器械。在他的努力下,医院神经外科逐步完成了包括显微器械、神经内镜、超声刀等全部现代神经外科必备硬件的配置。
在马里动乱期间,他救治了许多受伤的非盟维和士兵。其中一名伤员被子弹经眉间射入颅内,医疗队通过手术成功挽救了这名士兵的生命,在当地引起轰动,得到马里卫生部官员高度赞赏,该事件也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五、刘丽萍: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第21批援马里医疗队卡地点队员
医院虽然医院,但刘丽萍所在的妇科门诊只有一张检查床,在上面要完成各项检查和门诊小手术,医院手术室内的器械则是多年来数批医疗队的积累。马里允许一夫多妻,卫生条件差,妇女社会地位低,如果不孕会被歧视,如果有生育能力又往往多发子宫脱垂、产后膀胱阴道漏、会阴Ⅲ度裂伤等,特别是产后膀胱阴道漏患者由于身上易散发臭味被众人嫌弃。这一切让刘医生深感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责任重大,援非工作的神圣。因为解除一位患者的病痛,可能就是改变了她的命运。
于是,针对马里妇科不孕症患者,刘医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淘汰了容易漏液的金属通液管,改用从国内带去的胶质通液管,改进了输卵管通液法并结合输卵管造影提高了输卵管阻塞的诊断率。确诊后再根据不同情况使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其中医院妇科填补了一项空白。
对于由于排卵障碍或排卵时间无法确定而不能怀孕的患者,她从国内带去了尿黄体生成素拭纸,通过测尿黄体生成素,监测排卵时间来提高受孕率,医院妇科甚至整个马里不孕症的治疗又填补了一项空白。
针对子宫脱垂、产后膀胱阴道漏、会阴Ⅲ度裂伤及其他妇科肿瘤患者,她也责无旁贷,带领马里助手开展了各类手术。2年里共接待门诊病人人次,进行大小手术台,抢救病人14人,其中抢救成功病危病人1人。年5月份荣幸地获得了马里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
六、阮恒超:浙江大学医院科教科副科长、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
年7月25日,经过28小时、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阮恒超和队友来到了马里首都巴马科,开始了两年的援外医疗生涯。决定援外时,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十分诧异——当时她的儿子才22个月。
她所在的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是第一批集中到首都的,但到达时中国新援建的医院尚未正式开张。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于年9月初顺利开始妇科门诊工作,于10月初开展了第一台妇科手术。然而,年3月21日,一向政局稳定的马里突然发生政变,枪炮声不绝于耳,西非共同体对马里进行制裁,断电断水断网,外加40多度的高温天气,医疗队面临空前的困难。危难之际,大使馆和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决定让大部分队员先回国休假。当时,阮恒超也很想回家抱一抱久未谋面的儿子,也很想久未谋面的父母——然而她更明白,作为浙江大学派出的一名党员医生,应该留在最需要她的地方。于是她主动放弃首批回国的机会,在政局动荡之时,和其他11位队友一起,顶着压力冒着危险,继续坚守岗位。
两年来,阮恒超和队友们在马里开展了许多当地从未做过的高难度手术,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服务,展示了中国医生良好的医德风范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年12月27日,她所在的妇科与普外科等多位专家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罕见的腹腔巨大间质瘤合并右侧阔韧带肌瘤手术,切除肿瘤重达10公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医院没有开设产科,但常常有高危孕妇慕名而来。一次,阮恒超医院的麻醉师自制简易气囊,成功抢救孕28周子痫病人及其两个28周早产儿,开创马里早产儿存活先河。
七、杨敏: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手术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
援非期间,杨敏经历了高温、风沙、政变、远隔万里的思念。但与生活上的困难相比,医疗设施落后、病情严重、人员紧缺是更大的挑战。国内很普通的手术材料如盐水巾,在马里却成了稀缺品。杨敏就自己动手缝制各种盐水巾、约束带、体位垫等。还经常有国内捐赠的仪器设备与马里的管道和机器不配套的情况,也要想方设法解决。
她印象深刻的是医疗队与马里同事对工作的坚守。一次夜间急诊,数名枪伤病人入院,一位子弹从前额正中穿入的士兵病情危重,术中考虑到俯卧位重力作用对子弹移位增加手术难度,大家群策群力采取了超声联合C臂透视对子弹进行定位,在手术团队努力协作下,小心翼翼探查分离,奇迹般地避开矢状窦和重要血管、神经,直达颅底侧脑室,顺利取出子弹。脑外科还没结束,又来了一位7个月孕妇出血性休克,双胎情况不好,尿道撕裂伤解剖模糊、出血不止导尿管插管极其困难,要做急诊剖腹产。杨敏马上又进入紧急抢救状态导尿、体位、准备用物、整理器械、协助医生上台、连接仪器设备等,同时兼顾两台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1点,累,却如释重负。
除了参与医院手术室创建、外科手术日常运营,杨敏还对医院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承担院感监控等工作。在她的规划下,医院每月开展一次科内业务学习,每年参与院级讲课2次,同时配合法国医疗团队完成小儿外科(脑外、胸外等)慈善行活动10余例。她还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借助国际护士节开展护理技能比赛、中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中马医护人员交流和中非友谊。
八、汪子伟:医院主任技师,第13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
汪子伟还是实习生时,就很羡慕援非的老师。等到年近花甲,终于有机会援非时,他更加激动:作为有30多年经验的正高职称主任,应当去解决更多难题!
在汪子伟援非期间,他根据临床需要逐渐增加化验项目,使项目增加到60多个,缓解了当地临床急迫的需求。他还利用日常工作间隙修好了很多仪器,包括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火焰光度计、分析天平等,有的在他到之前都已经装在纸箱里准备报废了。他更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当时当地条件的援非临床实验室工作流程,两年间写下了五万字的《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实验室操作程序》,它包含了每个项目测定和每台仪器使用,还制作了各类项目的“英文化验报告单”和“中法文外国人体检单”。使中非这个医院临床实验室有了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这本手册的电子版一直分享给后来的医疗队。
休息时间他也没有闲着,为负责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两次)重新准备了7万多字的讲义和课件,参考autoimmunedisease网站编译了70多种自身免疫病,整理印发了面向临床医生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专刊通过网络发到国内。
中非疟蚊猖獗,汪子伟同志多次感染恶性疟,但始终坚持带病上班。
九、汪坚勇: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副队长
汪坚勇曾担任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兼副队长,在本职专业之外,他认真协助队长分管医疗器械管理工作,负责医疗队日常工作的安排、医药器械的进出以及与医院的协调等事务。
他到马里后即拟定了全队在医院工作规章制度及流程、会诊排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诊疗制度及流程,驻地门诊排班及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他主动承担驻地门诊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过前期精心准备,结合马里实地情况制定体检表格,每年组织大使馆经商处人员全面体检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组织专业人员赴使馆做健康讲座。
他在医疗队工作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工作量队内领先,成绩突出。多次在休息时间参与抢救会诊病人,给他印象至深的是初到马里时多次彻夜抢救来自中资企业的恶性疟疾患者的经历。那几例高热昏迷血尿肝衰、肾衰的恶性疟疾患者的重症,是队员们前所未见的,所幸在队员与马里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年轻的生命得以绝处逢生。每年还组织全队队员多次去中资企业巡回医疗,参与使馆工作安排,如急救中方人员、担任外交部长访问非洲期间的保健医官、春节及中秋节日时医疗保障等,离任时获得骑士勋章及当地总统的嘉奖。
这两年,汪坚勇无以照顾家中三位高龄老人,还失去了见岳父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是他最深的遗憾。但援非是他30多年从医生涯的一页华章,是他最真的骄傲,他将永远珍藏。
十、宋柏杉: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总队长
宋柏杉是队长,同时也是一位骨科医生,马里的艾滋病患病率较高,在工作中遇到合并有艾滋病的患者时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不顾自身感染的危险为这些患者进行手术等诊疗操作。同时,他主动与当地药店联系并达成了医疗材料提供协议,建立了稳定的药品、耗材的供应渠道,还积极与我国国内医疗企业沟通对接,向当地药店引荐了更多高性价比、高品质的中国耗材。
作为队长,宋柏杉深知援外医疗队的任务之一是为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华人提供卫生保障,体现中国政府的关怀,是践行习近平主席“中国人的海外利益到了哪里,中国政府的保障就延伸到哪里”的庄严承诺。两年来,他带领医疗队先后组织5次赴中资机构和企业现场义诊和以《疟疾的防治》《现场急救知识》等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向中资机构赠送药械,现场诊疗人次,有人参加了健康教育活动。为方便中国同胞看病,医疗队在驻地开设方便门诊,常年无休,为马里的华人和中资机构的员工提供医疗服务,驻地门诊值班手机和总队长手机号在马里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