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胃黏膜健康时,不得不提的三个常见病理变化——胃黏膜异位、胃上皮化生以及布氏腺增生。它们是三种看似不同却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病理变化,常常在胃镜检查中被意外发现。
这三种病变之所以分不清,是因为它们在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面均存在诸多共通之处。首先,从形成机制上看,它们都涉及到了细胞类型的异常转变或过度增殖。而在临床表现上,则都可能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等。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三种疾病的不同之处,好好分清楚什么是胃黏膜异位、胃上皮化生和布氏腺增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胃黏膜异位,顾名思义,是指胃黏膜组织出现在了它原本不属于的位置。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覆盖并保护着胃的内部,负责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帮助消化食物。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胃黏膜细胞也会“迷路”,出现在如食管、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原本不应有胃黏膜存在的部位,形成胃黏膜异位。
胃黏膜异位的检出率在不同人群中差异显著,在一项针对胃镜普查的研究中,发现30岁以上人群中胃黏膜异位的检出率约为3%~5%,且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不过胃黏膜异位的具体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胚胎时期的发育异常被认为是胃黏膜异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胃黏膜细胞未能正确迁移到其应有的位置,就可能在其他部位形成异位。
此外,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在胃黏膜异位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例如,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在异常位置的生长;而遗传因素则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患上胃黏膜异位。
不过胃黏膜异位本身并不一定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胃黏膜异位可能导致局部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侵蚀,从而引发炎症、溃疡等病变。
例如,食管黏膜缺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容易受到胃酸反流的损害,进而发生食管炎、溃疡甚至癌变。
其次,胃黏膜异位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虽然胃黏膜异位本身并不直接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但由于其可能导致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进食量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从而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
如果说胃黏膜异位是跑错地方,那胃上皮化生就是变身了。
剩余53%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