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参18g,白术12g,云苓15g,柴胡9g,佛手片5g,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3-5g。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太子参30g,云苓12g,淮山药12g,石斛12g,小环钗12g,麦芽30g,丹参12g,鳖甲30g(先煎),甘草5g,田七末3g(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脾胃气虚较甚者加*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方义分析
方中太子参、茯苓、淮山药、麦芽、甘草等为培补脾胃健运其气。
太子参、淮山药、茯苓等补气之力虽不及*参、*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反佐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患者,较为适合。
至于救胃阴,特别是舌苔光剥者,石斛、小环钗、淮山药最为相宜。
活络通瘀、清降虚热,丹参配鳖甲较为妥贴。
至于化湿浊,宜选用药性较平和扁豆、茯苓、鸡蛋花、苡仁等药性较平和的药物,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胃阴不足,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弊。
用药心得
若脾胃气虚者,酌加*芪、白术或用参须另炖。
若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等。
若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都金等。
若疼痛明显者,加木香、延胡索、佛手等。
若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覆花等。
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若胃虚肝乘而致呕吐,应以重镇降逆,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并辅以健脾疏肝之品。
方中旋覆花苦辛,降逆下气。
代赭石甘寒质重,平肝镇逆。
半夏、生姜降气和胃化痰,增强降逆止呕之功。
太子参、白术、茯苓、大枣健脾和中。
广木香、素馨花行气疏肝。
田七片行气开郁,清热止痛。
竹茹、川连,清热止呕。
若脾胃虚弱、痰浊中阻,应以健脾化痰为主,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若气滞胃痛,用四逆散合郁金行气疏肝,酌加太子参、茯苓等固本培元。
若兼有胆囊炎、胆结石,予失笑散合琥珀末活血散结,加石斛养阴。
临证经验
本病乃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穷必及肾,损及他脏。
且脾属土,肝属木,脾虚肝乘,故治疗时不应忽视脾胃与肝肾的关系,同时亦应注意脾肺的关系,故应先抓主要矛盾,于适当之时选加调养肺、肝、肾之品。
同时,注意消除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戒除烟酒,治疗口腔、咽喉部慢性病灶。
忌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
注意饮食,戒刺激性、过热、过冷及粗糙食物,以软食为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方
组成:吴茱萸1~3g,川连3~5g,太子参30g,白术15g,云苓15g,甘草5g,威灵仙15g,桔梗10g,枳壳5g。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
组成:太子参30g,白术15g,云苓15g,甘草5g,白芍15g,台乌12g,威灵仙15g。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文丨摘自《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往期文章:16位名老中医的经验方
经方的奥秘--罗大伦
民间中医对阴阳、六经等问题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