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的生理特性
食管,古人称为“胃管”“脘管”“咽门”,为“胃之系”。
古籍对食管的论述甚少,《内经》及《难经》只有对食管的一些形态学的描述,如:
《灵枢·肠胃》曰:“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难经·第四十二难》曰:“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关于食管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医林改错》说:“喉之后名咽,咽者嚥也,嚥饮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
《医贯》说:“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
《医学指要》说:“胃管柔空,府之系也。”指出了食管的功能是“饮食通道”,其生理特点是“柔空”。
食管疾病占消化道疾病的10%~15%,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食管癌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中医药治疗食管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入研究食管的生理特征和用药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何晓晖教授治疗食管病经验丰富,疗效突出,源于他长期致力于食管生理病理的理论研究,所总结的食管生理特性、食管与五脏关系等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
(一)食道的生理特性
食管为管腔性器官,为“胃之系”,也属于腑,所以具有“传化物”“泻而不藏”“以通为用”等六腑的生理特点。樊代明院士从现代医学角度总结食管的特点是正常食管必备通畅、光滑、运动及抗反流的功能,无论是因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原因造成上述四个功能出现问题,均导致食管疾病,而一切有效治疗手段的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保通畅、复光滑、促运动、抗反流。何晓晖教授通过文献的复习和长期的临床观察,把食管的生理功能归纳为以降为顺、以柔为喜、以空为用、以衡为健四个特点:
1.以降为顺
食管为胃之系,“胃主通降”,食管亦以降为顺,包括食宜降、酸宜降、气宜降三个方面。
(1)食宜降
食管为“饮食之道”。现代医学认为食管有两大功能,即食团从口腔转运至胃和控制胃-食管反流。
一是食物传导功能。口腔咀嚼后的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管,再通过食管蠕动性收缩使食团向下推进送入胃中,这一过程自始至终均以“通降”为顺。若通降不畅,则可发生“噎”“膈”“呕”等病证。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区,食物转送欠顺畅,所以是异物滞留、炎症、瘢痕狭窄、憩室及肿瘤的好发部位,从而导致通降障碍,如《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所说:“脘管窄隘,不能食物。”
二是抗反流功能。食管的抗反流功能包括外源性抗反流机制和内源性抗反流机制。
其外源性抗反流机制有四:
一是贲门角的机械瓣膜作用;
二是横膈裂孔的“弹簧夹”作用;
三是横膈-食管筋膜固定食管防止贲门后滑作用;
四是贲门黏膜皱襞由于黏膜肌层收缩具有的抗反流的“瓣膜”功能。
内源性抗反流机制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本身的静息高压带,有抗反流的屏障作用。由于食管的上述抗反流机制,以确保食物下降而不上逆。《脾胃论》说:“浊气在上,则生胀。”若食管的抗反流功能失常,则可导致食物的反流而发生食管炎症,出现泛酸、烧心、胸骨后闷痛等症状。
(2)酸宜降
胃反流物中的胃酸、胆汁和胃蛋白酶是食管黏膜的主要损害因子,尤以胃酸更为重要。生理状况下,食管的酸廓清能力是依靠食管的推进性蠕动、唾液中的碳酸氢盐对酸的中和作用和食物的重力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发挥对酸性反流物的清除,因而不会导致食管黏膜损害,所以即使正常人胃食管反流时有发生,仅少部分人会患反流性食管炎。如果食管的酸廓清功能障碍,反流物中盐酸、胆汁、胃蛋白酶等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导致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后者易发展为食管癌。
(3)气宜降
气有清浊之分,气机有升降之别。清气宜升,浊气宜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食管系之于胃,胃气以降为顺,食管之气亦以降为顺。现代研究表明,正常人胃底、结肠、小肠都积有气体,如氧、氮、氢、二氧化碳、甲烷等,每日约有mL气体经过直肠,通过气体下行经肛门排出,只有少量胃底中的气体经口嗳出。若胃肠失调,气失和降,或肝气横逆,胃气阻滞,或胆气犯胃,胃气不降,均可导致浊气上逆扰于食道,出现噫、哕、呕、痞等病证。若气与痰交结,阻于咽喉,则咽中如有炙脔肉,咯吐不出,吞咽不下,伴胸膈满闷,即“梅核气”。因此浊气不降则诸病丛生,正如《脾胃论》所言“浊气在阳,乱于胸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心中”。
2.以空为用
《素问·五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肠如此虚实交替,完成饮食的消化与吸收。而食道则不然,只宜虚,不能实,正如《医学指要》所说:“胃管柔空。”《医贯》称食管为“清道”。因此,“空”“清”是食管完成吞咽和传送食物的生理基础。
为了保持食管“空”“清”状态,食管具有多种廓清功能,如食管的推进性蠕动、唾液的中和、食物的重力等,三者的相互作用发挥对反流物的清除,以利于减少反流物与食管黏膜接触时间,而发挥着抗反流损伤作用。
食管蠕动形式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病理性蠕动三种,继发性蠕动是当食管内残留物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时,食管体部发生的传导性收缩,将食管内残留物及反流物排空;残存于黏膜陷窝内少量酸性物可被唾液腺及食管黏膜下腺分泌的中和,从而保持食管空虚和清洁状态。
若食管体部功能紊乱,失蠕动或运动不协调,对食团无推进作用,食物潴留于食管内,如长期的食管内容物残留,可导致食管扩张、弯曲、炎症、溃疡、憩室甚至癌变。
夜间睡眠唾液分泌几乎停止,食管继发性蠕动罕有发生,食管酸廓清功能明显延迟,故容易导致食管炎的发生。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较高与食管继发性蠕动减少、抗反流损伤功能减弱有关。
3.以柔为喜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明胃土,得阴自安。”食管为阳明胃腑之系,位于胸中阳位,下传食物,体阳而用阴。柔,阴也,柔阴是食管的重要生理特性之一。
食管喜柔,包括喜柔顺和喜柔润两个方面。
(1)喜柔顺
食管是一扁平管状肌性器官,其管壁富有弹性,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保持着协调性松弛,以保证食物转送的通畅无阻。UES、LES协调性松弛机制是食团吞咽和向下推进的必备条件,如松弛不完全或完全不能松弛则可发生吞咽困难,口咽型吞咽困难、贲门失弛缓症就是由于UES和LES不能正常松弛所引起。
食管肌层柔软而富有弹性是其生理传导性蠕动的基础,若其柔性发生改变,则食管肌性运动障碍,可发生吞咽困难。
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其中以硬皮病最为突出和多见,由于食管平滑肌被纤维组织替代,收缩无力,LES失去张力,而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部分患者因食管狭窄而导致吞咽困难。
(2)喜柔润
食管黏膜表面光滑柔润,有赖于阴液的濡养。食管上下端的黏膜层内有分泌黏液的食管腺和贲门腺;黏膜下层含疏松的结缔组织,内有黏膜分泌腺。
唾液量、碳酸氢盐的中和能力以及黏膜分泌量的联合作用对食管黏膜提供重要的润滑保护作用。
阴津是唾液和黏液分泌之源,如果阴液亏损,黏液化生无源则分泌减少,食管失于濡润而易发生干涩粗糙。老年人阴气亏虚,食管黏膜腺的分泌保护功能减弱,是老年性食管炎和食管癌发生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干燥综合征由于腺体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失于滋润而易发生吞咽困难、食管功能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
噎膈之证,《内经》认为“三阳结谓之膈”,多因恣食辛辣燥热之品,胃肠热结,津伤血燥,以致食道干涩、食物难下。滋养阴津是防治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中国中医研究院课题“六味地*丸预防食道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得年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4.以衡为健
食管的生理功能是通过吞咽将食团送入胃腔内。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包含着弛张有序、升降有度、上下协调、动静结合的复杂生理功能平衡的过程。
从现代医学来看,正常的食管吞咽运动需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食管上括约肌(UES)、食管体和食管下括约肌(LES)三者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如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管送到胃腔,口咽期、咽期、食管期三个阶段的循序渐进;上食管括约肌、下食管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上下压力与运动的协调平衡;UES和LES的收缩与松弛的协调统一;食管体部的原发性蠕动和继发性蠕动的相互配合;LES静息高压、食管腔廓清机制、食管黏膜屏障等三种抗反流功能协调一致等,均是食管完成正常食物传导功能、防止反流损伤的保证。
如其中某一环节发生障碍,都易发生各种与食管有关的疾病,
如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易激食管、“胡桃钳”食管等均是上述功能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食管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纤维相互盘绕形成食管神经丛,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促进食管肌层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交感神经控制血管的收缩、食管括约肌收缩、肌层松弛、降低腺体分泌和食管蠕动。
食管肌神经丛受脑干的吞咽中枢的调控,从而协调吞咽及食管运动功能。
食管运动也受激素的调节,胃泌素、胃动素、铃蟾素、胰多肽、甘丙肽及P物质等对食管有收缩作用,而促胰液素、CCK、胰高糖素、抑胃肽、VIP及神经降压素则能降低LES的压力,松弛LES。
因此只有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以及内分泌功能的协调平衡,食管的生理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完成。所以说食管“以衡为健”。
(二)食道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食管也不例外,与各个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1.食管与脾胃的关系
食管下连于胃,为胃之系。胃腑主受纳,食管主传导,胃气以降为顺,食管亦以降为用,胃喜润恶燥,食管亦喜柔润。所以食管与胃一脉相承,其传导功能与胃的通降功能息息相关,胃降则降,胃逆则逆,胃润则润,胃燥则燥。
在解剖学上,胃贲门皱襞、胃His角具有一定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在生理学上,食管-胃屏障压是重要的抗食物反流机制;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等对LES有着直接影响。
在病理学上,胃的排空功能障碍可引起胃内压升高,当超过屏障压时,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所以胃排空延迟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报道在GERD病人中胃排空延缓者40%。
在治疗学上,治疗食管病要以治胃为先,或与治胃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脾为生痰之源,梅核气和噎膈等食管病的形成,多与痰阻有关。
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气痰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日久气病及血,痰瘀内结,阻于食道,食入即吐。
如《临证指南·噎膈反胃》所说:“气滞痰聚日壅,清阳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
2.食管与肝胆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脾胃气机,食管气机运动同样需要肝的调节。食管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痉挛等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据临床报道,42例食道反流患者的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占大多数(71.4%),其余属肝郁脾虚型(28.6%)。噎膈形成,亦与长期情志不遂有关,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忧恚嗔怒所生。”所以在临床上治疗食管疾病,必须注意调畅肝气,宣通气机。
胆的生理特征是“阳升阴降”。阳升,即少阳胆气升发,以助肝之疏泄,从而调畅胃肠气机。阴降,即胆贮藏的胆汁向下排泄于小肠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胆的功能失常,胆气上扰,胆汁上逆,常常引起食管的损伤。如胆囊切除术后胆汁贮存功能丧失、幽门成形术损坏幽门括约肌功能等,导致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反流,其中胆盐、胰蛋白酶可引起碱性反流性食管炎。
3.食道与肺、大肠的关系
食管与肺同居胸中,肺主肃降,食管以降为顺,食管通降有赖于肺气肃降之助。LES压力(LESP)是抗反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压力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腹段LES受腹压影响,当吸气时压力升高;胸段LES受胸内压影响,吸气时压力降低。反之,胃-食管反流入咽部、喉部或呼吸道,可致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哮喘及吸入性肺炎,有的甚至可有呼吸暂停,反流物吸入气管可引起反射性支气管痉挛而窒息死亡。
食管与大肠同属消化道器官,食管传导食团,大肠传导糟粕,均为传导之官。大肠腑气通畅,则胃中浊气得降,食管通降功能才可正常。现代研究发现,远段结肠也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如结肠内过多的粪便未能及时清除也抑制胃的排空。所以腑气不通,则胃气不降,必反于上,浊气上逆,直犯清道,致食管失于通降,诸疾则生。胃食管反流病常常伴有大便不畅,噎膈证多有大便秘结如羊粪。据此,何晓晖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反胃、吞酸、噎膈等食管病证,常用些通腑导滞药以保持大便的通畅,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之旨。
4.食道与心的关系
食管与心脏相邻。心主血脉和神志,为一身之大主,食管亦在心的主宰下完成传导食物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食管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障碍都可引起食管功能失常。在GERD病人中有25%~50%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提示迷走神经功能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关系较密切。食管与心脏的神经支配一致,当食管黏膜上皮的化学、物理或温度感觉器受刺激时,可引起心绞痛样胸痛。部分食管疾病如弥漫性食管痉挛和食管裂孔疝可表现出心血管症状,如胸闷、心前区压迫感、阵发性心律失常,甚至晕厥。主要是原发疾病刺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关症状。
5.食道与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内宅真阴真阳。肾阴为诸阴之本,亦为食管阴液之本,食管的柔润有赖于肾阴的滋养。若肾精亏耗,阴亏液涸,则食道干涩,饮食难以吞咽,发为噎膈。古人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如明代赵献可《医贯》认为三阳热结,当责之于肾,“盖肾主五液,又肾主大小便,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水既干,阳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治疗主张滋养肾水为主,“直须以六味地*丸料大剂煎饮”。又如关格证,是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的危重病证,多由肾阳衰微、命门火衰所致。肾脾阳虚,阳不化水,则尿少尿闭;湿浊内生,浊邪上逆,上扰清道,则食入即吐、滴水难咽。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